"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这是个问题 ?
日期:2016-04-29 15:12:15 / 人气: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业内对此有很多不同声音。有人认为,互联网只是工具,它的作用是服务于会展,行业应该多谈谈“会展+”,探索更多服务工具,传统展会似乎对互联网有着天生的抗拒,甚至喊出“不要抱残守缺互联网”。还有人说“互联网+会展”,其实就是平台+平台,有必要吗?
让我们来寻找答案。
对于会展业,今年有两个信号不可忽视。一是“互联网+”首现政府工作报告,二是关于展览业的国发15号文件。结合时间点看,不难发现,“互联网+”成为2015会展业热词头牌,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虽然身处互联网漩涡核心,但比起教育、医疗、金融、房产等传统行业,会展业因其行业的特殊性,一直以来并未真正探索出成熟的互联网运作模式。然而,不论传统模式还是互联网模式,参展商作为行业的最大痛点,都是组展方和搭建方必争的核心资源。
参展商的选择
公认,互联网最大的贡献是改变了人和人,人和事的连结,不仅是接受媒介上的变化,更是对行为方式的一种深刻变革。我国有7亿网民,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中国互联网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一半。而会展业带有很重城市特性,网民在城市的渗透率更是远高于平均水平(CNNIC报告称北上广深均在在70-80%)。
作为同互联网技术一起成长起来的70、80、90年代的参展商,比起他们的前辈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信息的隔阂和媒介的垄断。参展商有更多的渠道和空间展示产品、获得信息、了解市场、寻找商机,他们既是媒介信息和内容的生产者,也是传播者,组展方或搭建方希望通过买通媒体单向度、广播式制造热点,诱导参展商行为的模式已不能成立。
同时,由于新一代参展商们深刻的网民特性,他们对展会各方的线下信任正在向线上转移。如何做好线下线上的口碑一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组展方和搭建方面临的最大挑战。
互联网与会展,谁是主角?
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进入高潮,“互联网+”在金融、医疗、教育、房产等行业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传统行业迸发出来的力量。传统企业面对变化总显得慢半拍,而互联网一方在话语权方面始终占有绝对优势。
但是,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最主流的产业不是互联网产业,而是教育、医疗、金融、汽车、房产等代表经济支柱的产业。总理提“互联网+”,并不是忽略或缩小传统产业的作用,应该更多是希望利用互联网这种先进的生产力来倒逼传统产业的革新发展。随着产业融合的深入,企业的行业背景和优势逐渐显现。
从基于Desktop(桌面)的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人早已不再把“颠覆”看做必须,转向强调与各传统产业的跨界深度融合。对会展业来说,不管是互联网积极渗透,还是组展方搭建方积极拥抱,我们看到会展业在与互联网的融合中,仍然处在一个比较迷茫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谁是主角并不重要,当务之急,是想清楚传统会展如何参与到移动互联网中去。
融合共赢才是出路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这不是问题。
作为一个公开便捷的平台,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去中间化,打破参展商与组展方搭建方之间的鸿沟,直接建立对话,促发交易。
目前,行业内已经有很多先行者在实践与探索,但也不乏这样的阴谋论:“互联网就是来取代传统行业内的人的工作的。数据安全是个问题,其实要的就是你的用户数据和流量,然后网站可以拿数据去融资。”
其实,大可不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抨击互联网的运作模式,将互联网妖魔化。它不能包治百病,也绝不是洪水猛兽。对互联网这种去泡沫化的新型运作模式无来由的抵触,才是业内人要认真反思的。因为有个不可辩驳的事实,活跃的互联网平台越来越多,会展市场某种程度上也越来越繁荣,这大大促进着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测,自2013-2025年,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提升GDP增长率0.3-1个百分点,带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7%-22%。毋庸置疑,互联网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最活跃领域。
回头看过去10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你会发现,互联网并没有使任何美好的东西消亡。如今,互联网为会展业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生态平台,中间环节的简化和高效,让组展方和搭建方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以产品、服务和创新为基础的品牌与口碑建设中去。融合是手段,共赢是最终目的,如果用户(参展商与观众)的需求和平台的需求达到一致,何不用开放的心态,积极迎接这充满机遇也颇具挑战的新形势呢?
编辑:admin